具体写法手段有:
条件法/具体细节法/对比法/科技法/历史法,下面一例就是具体法代表:
主题:北京天气坏
In spring, the weather in Beijing can be very bad. It is often windy and dusty here. In spring, the wind may blow all day long, the air is then filled with fine dust which sometimes shuts out the sun. There is no escape of the fine dust. It gets into, your eyes, yours nostrils, and your hair and penetrates through the closed windows.
3.结尾段
结尾是文章的总结和思想的最后升华,它应起到再次肯定和强调主题的效果。
高分作文的结尾段应短小有力,言简意赅,又意味深长。具体说来结尾段主要有以下4种表述方法:
(1) 重述或总结前面的主题。
将前面各段的内容,换一种方式进行总结、再述。
(2) 提出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答案其实在文中已描述清楚,可以说明知故问,目的是要读者同意作者本人的观点。如As the reasons listed above, why dont you choose the public school for your child?(关于公立、私立学校的主题)
(3) 提出预测或希望
作者对上面的阐述观点作一些补充和例外情况的说明,这样显得文章活泼、生动又不失客观、说明性。如:关于电视广告一文结尾In a word, TV advertisement, I think, are a newborn t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of course, there is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TV ads. I believe the TV ads will benefit both the advertisers and comsumers.
又如关于5天工作制的主题:I hope someday we will have a four-day work policy。
(4) 提出建议或改进措施。
作者就上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之后,往往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供读者参考,这种方法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渲染力。
上一篇: 四级考试写作提高资料汇总42
下一篇: 四级考试写作提高资料汇总41
2017届英语高三二轮复习:第一板块第9讲课下作业—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总复习 阅读能力培养精品系列(四十三)
2017届英语高三二轮复习:第三板块高考体验8—阅读理解
2017届高三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综合测试题(二十九)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完形阅读强化综合训练(二十五)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完形阅读强化综合训练(六)
2017届英语高三二轮复习:第三板块高考体验4—阅读理解
2017届英语高三二轮复习:第三板块高考体验5—阅读理解
2017届高三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综合测试题(八)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完形阅读强化综合训练(二十六)
2017高中英语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题(七)课件 (外研版选修7)
大马公布尸检结果:金正男系“VX神经毒剂”中毒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完形阅读强化综合训练(十三)
2017届英语高三二轮复习:第一板块第3讲课下作业—代 词
揭秘:百万富翁最爱移居哪个国家?
2017届高三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综合测试题(二十七)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总复习 语法知识精品系列(四)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总复习 阅读能力培养精品系列(四十二)
2017届英语高三二轮复习:第一板块第5讲课下作业—介词与连词
山东省2017高考英语总复习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课件 (外研版选修7)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完形阅读强化综合训练(十四)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总复习 语法知识精品系列(一)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总复习 阅读能力培养精品系列(四十四)
2017届英语高三二轮复习:第一板块第8讲课下作业—非谓语动词
2017届英语高三二轮复习:第一板块第4讲课下作业—形容词和副词
2017届英语高三二轮复习:第一板块第1讲课下作业—名词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总复习 阅读能力培养精品系列(四十七)
2017届英语高三二轮复习:第三板块高考体验3—阅读理解
2017届高三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综合测试题(三)
2017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总复习 语法知识精品系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