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是一个抒情诗(lyric)传统而非史诗或叙事诗传统,最早的美学提供者主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要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认为诗“不涉理路”(严羽),迥然不同于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偏向形式主义、注重逻辑分析的文学传统。
旅美著名学者叶维廉先生在《中国诗学》里认为:由于古代汉语在语法上相当灵活,不像印欧语系的语法里需要那么多定词性、定物位、定动向、属于分析性的指义元素才能联词成句,文言的这种灵活性让字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自由的关系,读者在字与字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解读活动,在“指义”与“不指义”的中间地带,而造成一种类似 “指义前”物象自现的状态。
如王维诗句“日落江湖白”中的“白”字既可以是形容词(白色的状态),也可以是动词(转成白色的活动),如果用英语来说,就要分成“are white”和“whiten”,只能限指其一。
比如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云山”这个词,用英语 (1) clouded mountain(云盖的山);
(2) cloud like mountain (像云的山);
(3) mountains in the clouds (在云中的山)。
而中国古诗词中就是因为“云”与“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
再如在中文里动词超脱了时态的变化,因为在诗人的意识中所呈示的经验是常新的,如李白著名的诗句“凤去台空江自流”,用英语来说,则出现了下列趋势:
(1) The phoenix has gone (完成时)
(2) The terrace is empty (现在时);
(3) The river still blows on alone (现在及展向将来的含义)
事实上,在事件发生之际,时间空间是一体的,在实际经验里,所谓时间、空间和因果原是不存在的,用印欧语系的语法来解读,就是把原是时空未分的直观视觉事物或变为时间的印记,或改为因果式的主属关系,或改为状态、条件的说明。中国古典诗人,因为了解到思维中这些元素会缩减我们原有的较全面的感觉,所以在表物过程中“尽量”保持语法中的自由——所谓“若即若离”的指义行为,使读者能够,在诗人引退的情况下,重新“印认”诗人初识这些物象、事象的戏剧过程。提供一个开放的领域,使物象、事象作“不涉理路”、“玲珑透彻”、“如在目前”,如电影的水银灯一般,一面直接占有读者美感关注的主位,一面让读者移入,去感受这些活动所同时提供的多重暗示与意绪。
三个例子详解SAT阅读的句子结构
SAT阅读文章的各类题型及体裁
深入掌握SAT阅读长难句例句
SAT批判性阅读的解答方法
SAT 阅读——以能力为核心的提分方法
实例解析SAT阅读对比推断题的解法
SAT阅读中小说类材料的应对方法
2016年SAT考试改革 夯实阅读基础是关键
SAT阅读题型分类
高一学生如何备考SAT阅读
SAT阅读技巧之应用原文定位
深入解析SAT阅读长难句
SAT阅读题目的三大特色总结
三大SAT阅读备考重点解析
SAT阅读考试四种题型
SAT阅读考试略读技巧分享
SAT阅读时间规律如何掌握
SAT阅读分数怎样有效提高
经典SAT阅读书目推荐
SAT阅读考试答题技巧分析
SAT阅读思维要学会变通
SAT填空题解答贵在精细
加快SAT阅读速度的方法
SAT阅读文章结构介绍与解析
SAT阅读获得高分不是梦
SAT阅读文章中的定位词有哪些
SAT长篇文章阅读考试如何应对
SAT阅读考试基本情况介绍
SAT阅读词汇之语气限定词介绍
SAT阅读题对单词有什么要求
不限 |
英语教案 |
英语课件 |
英语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