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如何译?
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及表达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就是口译相对于笔译的优势所在了。说话者用原语讲一句话,为了使听众能明白,而且时间允许的话,译员完全可以用几句,甚至十几句来完全传达这句话所蕴含的意思。而对笔译者来说,这就不太可能了。
1)成语、典故的许多成语、典故蕴意很深,且含意与字面意相差甚远,译员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使听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仅达不到讲话人所要表达的效果,且有可能适得其反。
一般情况下,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对成语、典故的当然,还有一种比较理想的情况,就是译语中可以找到与原语相对应的表达法,这时,只要将其替代即可。如"班门弄斧"与"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半斤八两"与"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画蛇添足"与"to paint the lily",等等。
2)笑话以及双关等文字游戏的笑话或文字游戏往往是无法由于文化的差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说话习惯,作为译员,就不能原样照搬,而应该译得合乎听众的习惯。
有个关于再如,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吃了吗?",遇到这种情况,译员应将其译成一句英语中的问候语,如"Good morning.""Hello."等等,这样才算真正达到语际间转换的目的。
另外,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人在发言结束时也逐渐养成了说声"谢谢"的习惯,但总有人由于各种原因在讲话结束时忘记说这句话。这时,译员可以在但是,改动一定要慎重,译员要注意不要把文化差异抹得平平的,把英语中的"to meet one's Waterloo"非译成"走麦城"不可,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消除文化的差异。把英评语译成汉语并不是说,中国人处在英国人地位上会怎么说就怎么译,而是要让中国人理解英中国理解的东西,反之亦然。 3. 忽略
有些情况下,说话者所用的语言虽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但如忽略不译,也不会影响理解和交流。
1)具文化色彩的词语
比如中国人做自我介绍喜欢说:"我姓孙,孙悟空的孙"或者"我姓张,是弓长张,不是立早章。"这两句话的后半句进行口译时皆可省略不译,一则译起来费劲,二则译出来也没什么意思。英语中这种例子也不少,如"I'm as poor as Job"不必译成"我像约伯一样穷",再解释一句"约伯是《圣经》中以忍耐贫穷著称的圣徒",只要译成"我一贫如洗"即可。
2)具文化特征的思维、交流方式
在一些场合,比如中国人送别人礼物,喜欢自谦为"略备薄礼";请人吃饭,则是"粗茶淡饭",而且"招待不周"。若全部照译,西方人会以为受到了轻慢,主人竟然拿不出好的东西送给自己。在这类场合,到底
上一篇: “发烧友”怎么说?
下一篇: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