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地理知识梳理大全:人口
一、人口与环境
1. 人口的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一般将人口增长模式分成四阶段:
阶段 主要特征 出现时间 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区
原始(低增长)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农业社会时期 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人口增加;灾荒、战争和瘟疫流行年代,人口下降 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
传统型(加速增长)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工业化初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目前
过渡型(增长减缓)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口平均寿命上升 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转变,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导致出生率下降 非洲绝大多数;亚洲、拉丁美洲以过渡型为主;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
现代型(低速增长)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现代的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 欧洲全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2.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及标准
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类型标准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少年儿童系数(0-14岁)
40以上
30-40
30以下
老年人口系数(60岁及以上)
5以下
5-10
10以上
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
4以下
4-7
7以上
老龄化指数(60岁及以上/0-14岁)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以下
20-30
30以上
老年人口(%) 幼年人口(%)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金字塔形状 年龄中位数(岁)
年轻型 5以下 40以上 20以下
成年型 5~10 30~40 20~30
老年型 10以上 30以下 30以上
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100%进入老龄化社会和随之而来的高龄化社会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就业压力增大,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人口学者称这段时期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或“机会窗口”。经济和积累财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
4. 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5. 人口迁移:
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⑹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6.我国人口迁移
(1)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2)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稠密区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
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以及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所以这几个地区人口密度都很高。
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墨西哥。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农业、资源、工业、城市、交通、开发时间长短(历史因素)
东亚、南亚人口稠密的原因: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历史早,养育众多的人口,(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近代,工业、交通、城市不断发展,成为人口稠密区
欧洲人口稠密的原因:
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煤、铁资源丰富,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成“十”字形
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资本主义发展早,工业发达。煤、铁资源丰富,大西洋沿岸优良的海港及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便利的水运,交通便利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我国人口分布:
稠密区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东南部
稀疏区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西北部
简单的说: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地势相对低平,平原广阔,耕地多,土壤肥沃,气候好(距海近,降水丰沛),生产的粮食多,养活的人口多(重要耕作区),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我国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
深处内陆,多山地高原,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较少,大多是以牧业为 的地区,交通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
12、⑴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
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
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
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
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 东南 部,原因:
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三、人口问题
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
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死亡率低,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关键是分析生育率、死亡率为什么都降低)
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人退休、养老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上孤单等。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2. 人口增长过快
产生的原因:在人口再生产还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可参考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分析,主要是分析为什么死亡率下降,也可加入出生率高的原因。)
带来的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解决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政策强制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如想从根本上解决还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
3. 我国人口性别比偏高
人口性别比,指的是男性人口对女性人口的百分比,通常情况下男女比例为105:100左右,2000年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公布人口性别比高达116,人口性别比已严重失调。
人口性别比偏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而且是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着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势必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极大威胁。
产生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建全,生育观念落后,男女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另外,战争可使人口性别比变小,重工业发展可使其增高,轻工业可使其降低等)
对策:加强非法性别选择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建全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等。
4. 我国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问题很复杂。人才流失现象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人口性别比太大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人口增长方面更是多与少并存。
从人口增长情况看,我国人口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仍然很大,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第二,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上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第三,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高,这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需同时解决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大的问题。
问题有:人口多,增长量大;科学文化素质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较大;城市化水平低;
解决方法: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措施。
从我国人口数量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人口多是问题,少也是问题。科学的人口观认为,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7第1课时Section A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0第3课时Self Check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 2单元自测卷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1第1课时Section A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9第2课时Section B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1单元自测卷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期末复习专题语法(二)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 3第1课时Section A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自测卷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9第1课时Section A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7第3课时Self Check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 2第3课时Self Check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6第3课时Self Check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2第3课时Self Check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6第2课时Section B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0单元自测卷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1第2课时Section B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6单元自测卷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期末复习专题句子(二)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2单元自测卷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2第1课时Section A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9单元自测卷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期末复习专题词汇(二)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期末复习专题句子(一)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 4第2课时Section B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2第2课时Section B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0第1课时Section A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8第1课时Section A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 3单元自测卷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1第3课时Self Check课时作业本答案
不限 |
英语教案 |
英语课件 |
英语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