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中新课改自2004年启动以来,至今已迎来第4个年头。无论是几年前已经启动新课改的地区、今年刚刚启动新课改的地区、还是即将启动新课改的地区,其各级教育部门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对这次新课改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亲历了此次全国高中课改酝酿、研讨、方案设计和实验全过程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表示,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必要阶段。刘坚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几十年来总体上没有太大改变,仍然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确立。此外,中考、高考等关键性考试一分之差导致天壤之别的现象仍然存在,更加剧了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刘坚表示,正在实施的高中新课程试图使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秋季开始新课改省市的教育部门都提前进行了充分且细致的调研工作。据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鲁子问介绍,具体到英语学科,关于新课改的调研工作主要涉及英语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情况、各种选修课的开设情况,以及课改地区新高考方案。鲁子问表示,新高考是教育工作者的调研重点,例如,新高考增加了哪些题型、新题型对于课堂教学有何直接或间接影响都是一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教材多样 备课灵活
记者了解到,实行新课改的地区在教材选择方面都被赋予了较大的自主权。例如,北京市选择了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套英语教材,陕西省选择了人教版和外研版两套教材,湖南、吉林、黑龙江则分别选择了译林版、人教版和外研版的英语教材。
据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道义介绍,各省市在选择教材时通常是由当地教委组织部分中学教师、教研室教研员以及高校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组成一个小组,共同研读若干套英语教材,最终通过民主投票决定。刘道义告诉记者,在选择教材时,大家首先要研究该教材的编写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此外,更加重要的是考虑当地的实际英语教学状况(师资条件、教学设备、学生的学习水平等),从而选出符合当地教学需要的教材。
据了解,新课程教材(下称“新教材”)与以往的英语教材在编排体系、课文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刘道义说,与以往不同,新教材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模块”为单位进行编写的,它重点突出英语教与学的过程和步骤。刘道义举例说,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教材对于每个教学活动都进行了细致的步骤划分,如听前、听中、听后等,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和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其养成对学习过程的自觉习惯。另外,新教材的编排思路还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补充、整合,灵活安排课堂活动。刘道义同时告诉记者,新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也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24个话题(每模块一个话题),听、说、读、写等活动均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这些话题都与文化相关,不仅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涉及非英语国家的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问及同一省市选用两套教材是否会影响学生将来的高考时,刘道义表示,目前,高考命题的依据是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而非某一套教材;此外,现在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也并非局限于课本,电视、网络、书刊等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学生的语言输入渠道非常广泛,因此,教材的多样化不会影响其高考。
黑龙江阿城一中高一英语教师张孝红告诉记者,高一年级组的教师们都对新课改充满信心,但如何备好课、上好课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张孝红说,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听、说活动,教师若要使英语课堂更生动、更具吸引力,除了需要为学生准备更多的课文背景材料和延伸阅读材料外,还要设计更多的课堂活动。
综合素质评价加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表示,在新课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理念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变革上,即从以往的单纯以考试分数进行甄别、淘汰、选拔转变为倡导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方式。
鲁子问教授告诉记者,新课改在英语学科方面,对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评价也大大加强。鲁子问说,这种评价首先体现在新高考中。例如,2007年广东新高考试卷新增了语法填空题,即在没有任何汉语或音标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判断出应填写的词汇,并写出其正确的语法形式。这种题型较之以往的单选题或有提示的填词题难度更大,也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其次,新课改地区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包括英语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全部合格是其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这相对于以往通过一次考试就能毕业有很大不同,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原则,提升了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意识。
鲁子问表示,学生的英语特长还可以被记入其“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各省市名称有所不同)中。例如,有些学生在英语演讲或英语表演方面如有特殊才能,并通过一定认可(如比赛、考试等),教师可将其作为该生的一项特长记入“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这不仅是对其英语素质的肯定,对其升学、就业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上一篇: 初中学习小语种,是升学的捷径还是曲径?
下一篇: 中学“小语种”真是“香饽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