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兴起,摆脱以往对等论为基础的语言学派的束缚,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在功能翻译学派中,汉斯·弗米尔的影响十分深远,他提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译文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在《翻译基本理论框架》中,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指翻译行为取决于翻译目的,即目标决定方法;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忠诚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即译文尽可能忠实于原文。根据目的论,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任何适当的翻译策略。
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原文处于次要地位,译者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可以采取灵活的策略方法进行翻译。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往往还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下文将以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翻译目的论加以说明。
一、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二十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其翻译的《华夏集》更使庞德名声大作。
例1、“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庞德译文:“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and dew.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s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解析:字面上庞德的译文和原文有很大差别,但是译文保留了原文最生动的“玉阶”(the jeweled step)、“白露”(white and dew)、“罗袜”(gauze stockings)和“秋月”(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等意象,以及使用“so late”和“watch the moon”等词展现了原文潜在的女子委婉的怨言。
例2、“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怨歌行》
庞德译文:“Fan--Piece, for Her Imperial Lord/O Fan of white silk, /clear as frost on the
grass--blade, / You also are laid aside.”
解析:庞德翻译这首诗时只保留了他认为最珍贵的细节:“白色的绸缎”(white silk)、“霜雪”
(frost)、“扇子”(fan)等意象,删去了他认为多余的诸如“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等解释性和如“动摇微风发”等连接性语句。
从上面庞德翻译的两首中国古典诗歌的例子来看,庞德的翻译方法十分灵活,它或改变、或删除、或添加原文没有的词语,但在做出改变的同时却保留原诗最具特色的意向和内在含义。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过于不尊重原文,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评价的话,却可以说是非常好的翻译,因为它完全达到了译者本人的目的:一、借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美国诗坛充斥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二、为英国读者展现出一种崭新的陌生的甚至意外的诗歌形态。
二、杨宪益夫妇译《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把它翻译成外文介绍给世界其他国家读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极其困难的是如何尽可能保持小说本身的文学美感又把众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习语翻译成外文,使外国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而杨宪益夫妇以尽可能地保留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目的进行翻译,采用了偏重充分性的翻译方法,表现出很强“异化”倾向。
例3、甄士隐 杨译:“Chen Shi--yin (Homophone for ‘ true facts concealed’)”
贾雨村 “Chia Yu--tsun (Homophone for ‘ fiction in rustic language’)”
贾化 “Chia Hua (Homophone for ‘false talk’)”
解析:“甄士隐”表示“真事隐”;“贾雨村”表示“假语村言”;“贾化”表示“假话”。《红楼梦》对人物的命名非常讲究,很多名字暗含潜在的寓意,杨氏夫妇在翻译这些含有双关意义的人名时却选择了直接音译的方法,额外加上注释。在保留了对译文读者来说原作的异国情调外,加上注释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人物命名的潜在含义。
例4、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杨译: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杨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解析:在对《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习语的翻译,杨氏夫妇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以保留习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翻译同时也保留了中国谚语的对称特点。对于译文读者而言,也可从字面上大致体会到所说内容,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三、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同样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浮生六记》时使用了和杨氏相差甚远的“归化”的翻译手法。因为林语堂先生翻译《浮生六记》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具体枝节,而是想为西方读者提供一个欣赏、体验东方的“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的机会,希望呈现一篇和原文风格一致、优美淡雅的小品文,而不是使读者感到阅读苦难和沉重的巨作。
因此在翻译方法上,采用了比较“迁就”读者的“归化”的翻译方法,以免去读者费心理解,中断阅读的苦恼。
例5、金母桥——Mother Gold’s Bridge 饮马桥——the Bridge of Drinking Horse
万年桥——the Bridge of Ten Thousand Years 虎啸桥——the Tiger’s Roar Bridge
解析:这种翻译方式,虽然缺少了一定的文学美感,但对于英语读者而言,既容易记忆,读起来又饶有趣味,这也就达到了译者本身的翻译目的。
例6、乾隆癸未年 ——in 1763 丑末 ——towards three o’clock
七夕 ——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李白、李青莲、李太白 ——Li Po
解析:对文章中时间的处理,林语堂也采用了西方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而舍去了中国特色
的纪年方式。而在对人名的翻译中,在使用直接音译方式的同时,林语堂先生将古文中出现的复杂的称呼以及一个人的“名、字、号”统统简化,全文都只用名字来指称同一个人,方便西方读者阅读。
庞德、杨宪益夫妇和林语堂的翻译对象都是文学作品,但是他们却使用了相差甚远的翻译策略,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会发现三种翻译策略背后是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虽然也存在对其翻译的不认可,但总的说来,三位的译作都是公认的翻译典范,也得到了读者的肯定。
上一篇: 名词的翻译技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