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级的幼升小家长需要做以下几步工作:
一、家庭定位:
北京的家庭阶层分化大,从贫无立锥之地者至到富可敌国户,同处一城,叹为观止。
家长认清自己家庭位置,会有利于择校的准确性。
最底层,底层温饱型,中层工薪型,中层中产型,上层政商型,高层。
社会阶层的两端不在讨论范围内,上层政商家庭甚至可以直接影响政策走向,也不存在子女升学难题。
我们做入门级讨论,集中在草根阶层,即受政策影响最大却对政策走向无任何直接影响的阶层,间接影响通常更要通过媒体实现,但非常有限度。
清楚自身家庭定位,有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
但这应该只是家长思想中的意识形态,最好不要影响孩子,甚至于有意无意给孩子灌输阶级歧视的观点。
按正常伦理,在不让孩子吃亏的前提下,家长应该尽量培养孩子平等、博爱的人性。但社会中普遍发育的二皮脸现象,确实不是小小家庭可以改变。
二、幼升小三准则:
以下三条对所有幼升小草根家长都适用,无论择不择校:
1:政策不是草根订的
草根阶层必须接受政策,服从政策,更不能迷信政策,需要在政策变幻中的相对稳定间隙中,多掌握知识和信息,以帮助自己做好子女教育的长期规划。举例来说,封区政策固化了西城的教育资源优势,但这种优势并非雨露均沾,草根家长要有清醒认识,古人的教导,业精于勤,荒于嬉。草根家庭没有嬉的本钱。
而另外一方面,不仅政策的制定权不在草根阶层手中,连政策的解释权也不在草根家长手中,因而,钻政策的空子想急功近利获取好的升学机会,容易被政策补丁封杀。举例来说,2013年全市信息采集制度刚出台时,不断有高人针对信息采集制度在网络中发表对策,众所周知,网络是公众包括政策制定者也能看到,于是不断有补充规定出台,给幼升小的家长制造了额外的麻烦。
2:应试体系不可动摇
草根阶层可以并且能够在目前的应试体系下使子女获得宝贵的教育背景优势,以获得有限度的社会地位提升。
但我国从幼升小一直到中考之前,已经经过人大立法废除了考试选拔制度,只是北京难以做到教育有效均衡,其理由可查阅第七章《2010小升初小老虎爸爸的一封信》中所引录的一位参与制订相关立法的匿名官员或智囊的言论,他尖锐地指出北京教育不能均衡是人为因素,也就是条子、关系搞垮了均衡的升学秩序。
这位官员或智囊并没有说错,事实即是如此。
尽管没有名义的应试体系了,但中考还是应试体制的一道重要关卡,中考是为高考准备的排位赛,传统意义上的小升初则是为中考争夺出发的有利位置。
因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9年规划,至关重要,举例来说,以往西城(不含宣武)家长的多数是T+3或T+4式的,T是9年义务教育的起点------幼升小入学那年,T+3即小学3年级或(T+4)小学4年级以后,家长对孩子的学业会管得比较紧。当然,海淀家长的相当大部分是T+1,甚至T- n。
3:捂紧钱包
这个话题讨论多了,是要遭飞锤的。你懂得。现在,网络水军水平非常高,技巧也非常娴熟,一个人也能制造出千军万马、川流不息的声势来,只要有人出得起银两。
三、择校理念:
家长的择校,简单归纳为:
1,重视学业。
2,重视快乐。
3,改善学习环境。
4,随风逐流无主见。
5,其他。
以上的理念不分先后顺序,无所谓对错,由家长根据自己的理念来收集信息、研究掌握的资料,为自己的宝贝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
四、择校差异:
1.重视学业的择校:
简单讲,中关村的教育即是重视学业的同义词,重视学业的家长,选择海淀中的多数学校,及西城的海淀化学校,较为有利,这是因为封区政策的严重影响,中考跨区难,海、西以外的区的学生在高考时的名次不利。
高考时,标志着各中学最高水平的北清率(考取北大、清华的几率)是看全市的排名,大约是在700名以前,按以往数据大量集中在海淀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十一、一零一中,及西城的4中、北师大实验、师大二附中、8中这几所学校。丰台的12中,朝阳的外国语学校,顺义的牛栏山中学,西城的师大附中、161,海淀的首师附中等,东城的171、2、5、汇文等,也有一些数量考入北清,但不及第一阵营的数量庞大。
我自身是在第一阵营的高中毕业,我的感受是同学学习氛围浓厚,学习中一旦有了一个问题找同学解答(同是住宿生)或相互切磋,很快就能解决,学习的视野很广,各类知识都能接触到,钻研的深度也非普中可比,另外名校的教研水平,对高考考题的把握也是普中望尘莫及的,所以才有引言部分的那次终生难忘的对比。
学业择校的细节讨论,留在今后的专业级讨论中。
2.重视快乐的择校
有教育家说,快乐不是傻玩,在快乐地成长中增长智慧获取知识陶冶心灵,才是理想的教育过程。
在这方面出名的是两所位于海淀区的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这两所学校的很多家长具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并具有很强的早教能力,因而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孩子。
曾经有家长希望找一所快乐教育的学校,留作业少,成绩还又好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形容北大附小、北大附中、乃至北京大学,应该无出其右了。
只是,这两所学校的择校难度都很高,北师大附小的择校难度京城第一,需要是教育界人脉好的家长才有机会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这所学校,而一字之差的北大附小,过去的择校费用在2009年就突破了六位数。
快乐,背后是不愿意让人看的辛苦。
也有小学校长,不止一个,持有孩子就应该玩的观点,他们领导下的学校,是真正的快乐教育,我曾经很惊讶有高年级孩子平日晚上7、8点钟还要出去打排球,当然,周末周日,我也看见家长带他去上坑班。所谓课内快乐,课外补。也是西城T+3的一件实例吧。
有很多不用上补习班的快乐成长且小升初顺利进入好学校的例子,只是对草根家庭来说不可复制,多数是因为中学有人,少数得益于轮盘赌政策。
快乐择校的细节讨论,留在今后的专业级讨论中。
3.改善学习环境的择校。
北京老城区很久以前,至少是在奥运会之前,已经停止审批新的居民小区楼盘的建设项目,重要机关的民居建设仍不受影响,但和草根家庭关系不大。
大量新楼盘是在几环以外建设的,小学配套不齐,中学资源更糟糕,对孩子的就学环境有影响。因而需要改善孩子就学环境的家庭为数不少。
这类择校的细节讨论,留在今后的专业级讨论中
另外几类择校理念,因无明晰的择校方向,有待家长自己拿注意甚至事后诸葛亮。
五、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整理:
对幼升小家长来说,最需要的是关于目标校的定性信息,这是家长口碑或公认的主流认识。
比如,曾经有家长对我讲过某位争议比较大的校长的真实事迹。有一天,这位校长去食堂巡视,看到某位孩子很瘦的时候,半开玩笑地说,你怎么这么瘦呀?是不是没好好吃饭呀。结果,小孩子不懂校长的幽默,非常生气地把手里的勺子甩在地上,狠狠地说:我没不好好吃饭。当时在场的老师们都惊呆了,反而是这个校长,不声不响地把勺子拣起来,用手绢擦干净,又递还给孩子,一点都没责备孩子。我听完以后,瞬时改变了对这个校长的印象。大气的校长,能带好学校。
对于名校的名校长甚至不有名的校长,晨报老廖在他的《中小学校长印象》中都有夸赞,其中不乏溢美之词,有些校长做的并不好,反而是家长口口相传的小事情,更能看到校长们品德的高贵。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有个著名的条子校,我对它印象一直不好,但有个毕业生的家长告诉我,她孩子班上的推优是真推优。顿时,家长的一番话,又改变了我对一个学校的印象。
有的校长很贪鄙,那不是一件事情二件事情而是由多组相互印证的信息证实的。但,即便是对我的老朋友去为孩子择这所学校,我也不方便说什么。毕竟他对学校的印象非常非常好。
定量数据,对幼升小的家长是用不上的,高考与幼升小无直接关系,而中考和幼升小是9年义务教育的一进口一出口,家长需要做的是9年规划的,而不是迷恋小学与中学的对位关系。天下是有可能掉馅饼,但那馅饼能吃吗?就像在第九章《敲山震虎--------学点骗术再教育孩子(守住钱包)》所提到过的种种免费讲座,只是骗局的开始而已。
六、择校决断:
主意是要家长自己拿的。
只有自己对自己家的事情最清楚,也能找到对自己宝贝孩子最有利的培养路线。
学校的事情尽量找前辈的家长咨询,而别去听江湖人士的信口开河。
真正的家长爱孩子,听到有孩子受伤害的资讯就有切肤之痛,而关爱孩子也是发自内心的,在不损害自家孩子利益的前提下,家长们往往有互助的本能,而假冒家长的各类托儿这时候就显得格外无耻。
只不过现在是水军兴旺的年代,水军从不是单兵作战,家长最好远避。
上一篇: 幼升小:说好的“零起点”教学去哪儿了?